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重生不涨智商》40-50(第2/14页)
陆暄和骑马离去后,宁远侯目光深深,他想起属下从渭城传来的消息——
陆少卿在渭城找了接生阿蕴和栖棠的稳婆。
正巧最近他派了属下在渭城办事,否则也发现不了此事。
宁远侯无所谓地笑了笑,倒不生气,暄和这孩子心细,想得比旁人多一些,担心这个也正常。
等林蕴和宁远侯夫妇分开,往西泠阁走,宁远侯问宋氏:“陆少卿性子和长相俱佳,前程也不错,你觉得他如何?”
宋氏一向是完全不理宁远侯的,但想到阿蕴在车里的笑,宋氏应了句:“不错,但还是看阿蕴怎么想。”
宁远侯叹了口气:“确实,我们亏欠阿蕴良多,此事还是要听听阿蕴的想法,先等等吧。”
宋氏一听到林岐川这种语气就难受,她握紧手中拿着的书,皱着眉头快走了好几步,招呼也没打就和林岐川在路口分开了。
宁远侯看着宋氏急不可耐离开的背影,自嘲地笑了笑。
从前刚开始的时候,身后的侍从还会说两句安慰的话,说“夫人不过还在气头上,心里定是还念着侯爷,日后会好的。”
如今十几年过去,老仆也沉默了,不再多嘴。
唉,他可真是忙碌半生,最后混成了个孤家寡人呐。
***
陆宅。
陆暄和到了书房,被派去渭城办事的青空已经等他有一会儿了。
陆暄和问道:“可有什么进展?”
青空汇报道:“林家两位小姐在渭城是同一个稳婆接生的,之前流云查到的大小姐并无特别之处,但接生册子后几页说二小姐出生的时候肩上有个月牙胎记。”
天知道,青空发现流云跑这么一大趟,却漏了多问一嘴,他当时有多无奈,流云果然是个有勇无谋的匹夫,日后再有这种事绝对不会交给他来做了。
陆暄和让青空领了赏下去了,他坐在桌前,静静看窗外的竹子随风摆动。
这几日他找个机会,旁敲侧击一番栖棠有没有胎记,折腾了一段日子的事就有个结果了。
一块大石将要落地,陆暄和却依旧没有放松,换婴一事快有决断,可那个心直口快潘嬷嬷到底为什么出现在阳城呢?
第42章 承情
宫宴结束, 林蕴第二日在床上躺了大半日。除了吃饭如厕,其他时间林蕴都在她的罗汉榻上度过。
昨日劳累过度,今日宜躺平。
小姐吃完早饭就又躺床上了, 如意一开始还有些紧张, 是不是着凉生病了不舒服。
但看中午小姐又吃了两大碗米饭,便知道自己白担心了, 哪个病人能一口气吃这么多?
吃完午饭走两圈消消食,林蕴又去午睡,刚睡着就又做了梦。
林蕴已经有些习惯了,自从来了大周, 她时不时地做梦。
刚穿来大周的那段时间最严重, 林蕴几乎是整宿整宿地做梦, 梦里基本上都是原身过去的记忆, 而且一般都是从模糊到清晰, 一开始影影绰绰, 再过一段时间逐渐明确,最后突然有一天这段记忆出现在林蕴脑子里。
在大周待的时间长了, 大部分记忆都恢复, 她做梦的频率才降低。
上次做梦是养母告知真相, 算算日子,最近应该快要离开杭州府了。
林蕴对这段记忆格外上心,因为在之前的记忆中, 那封给裴大人的信没有出现。
原身究竟是怎么拿到信的, 又为什么坚持要送这封信?
林蕴越睡越沉,梦里面原身知道自己的身份,处理完养母的丧事,就打算去皇城寻亲了。
原身一开始去杭州府找当官的, 想表明身份让人送她过去。
“你是侯府的小姐?那我还是国公爷的儿子呢?记得把话本收起来少看点,别看得走火入魔了,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她连官衙都进不去,就被外面衙役给挡出来,最终咬咬牙以去皇城找亲戚的名头拿到了路引,只身上路寻亲。
梦境从这里就开始模糊起来。
原身好像一直在走路,偶尔搭辆牛车,啃着干巴巴的馕饼,风餐露宿的。纵使画质很糊,林蕴都能感受到辛苦。
比起现代的穷游,这更像是在逃荒。
后面画质越来越糊,然后突然“乒铃乓啷”吵得厉害,好像是在路上遇见了山匪?
一个看不清脸的黑衣男人路过救下原身,然后画面从原身独自逃荒,变成了原身和这个男人一起躲躲藏藏地逃荒。
为什么林蕴觉得是躲躲藏藏?
因为他们夜间赶路的频率太高了。
昼伏夜出的,这没有猫腻才怪。
然后林蕴就醒了。
躺在床上,睁着眼睛,人还懵懵的,脑子里的画面糊成一团。等林蕴更清醒些,便猜测袖子里这封信大概是那个黑衣男人给原身的。
她甚至在超低画质中感受到原身对那个黑衣男人的特别之处。
要是不特别,成日里黑灯瞎火只能囫囵看出个人影,原身为什么总是偷偷瞧那个黑衣男人?
有可能是兵荒马乱中的依赖,也有可能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好感。
林蕴还分不清,也许下一次再做梦就知道了。
揉揉眼睛,林蕴不再想,她坐起身探头问:“时迩,今晚吃什么?晚上还有酒糟圆子吗?”
时迩在外间听见小姐叫她,急匆匆地跑进来,等听到小姐是在关心吃什么,吐出一口气:“没有酒糟圆子了,今日小姐活动不多,糯米吃多了不克化,晚上甜点只有山药糕了……”
***
一整天无所事事、荒废时光,第二日林蕴又精神奕奕了。
所以说昨日躺了一天怎么能叫偷懒呢?
那是劳逸结合。
林蕴早和谢钧约好,今日她要去户部一趟,种子自然不在户部,林蕴下次去皇庄查看浸种情况的时候再去拿种子就好,林蕴去户部是去看当年邱义留存下来的种玉米资料。
户部落座在午门两侧的千步廊的东廊之中,往来皆是官员。
大概是谢钧提前打了招呼,林蕴报上名字后顺利进入,走过吏部、兵部,数到第三排,就到了户部。
一穿绿色官袍,胸前背后绣着鹌鹑的官员带着林蕴往库中走:“林小姐,我是户部的司务文常春,次辅让我带您来找资料。”
司务是从九品的官,也难怪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对林蕴这个既是侯府之女,又直接帮谢钧办事的,十分客气。
等拿到了资料,林蕴快速翻阅,发现邱义种玉米受挫,首先是特别容易死。
玉米根系浅,喜欢透气,邱义没用松软的壤土,死亡率高。而且邱义种玉米那三年,其中两年雨水多,玉米特别不耐涝,他又缺乏经验,排水不够及时,那秧苗自然又弱又小还容易害病。
此外邱义还有施肥、种植时机等问题。
林蕴翻着手上的册子,觉得这哪里是邱义的玉米种植经验,简直是邱义的错题本。
他那三年净试错去了,也难怪谢钧明里暗里骂他浪费银子又没成果。
但除了这些客观上的,种田技术上的问题,邱义还记录了百姓对种植玉米积极性很低。
百姓主食为稻麦,他们多认为玉米口感粗糙,是“杂粮”,不愿意少种稻麦高粱,改种玉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