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重生不涨智商》110-120(第1/13页)
第111章 抵达
船上有了能聊得来的熟人, 林蕴之后几日也时不时来甲板上走动。
和詹明弈打好关系是有必要的,毕竟这是一个爱搞发明创造的朋友。
两人的闲聊内容总是十分务实,聊不到几句, 就转到设计新鲜物件上了。
立在船头, 看河水在日光下泛着亮白的浪花,林蕴手扶雕栏, 咨询道:“詹大人,我想设计出一种浅浅的盘子,盘面上等距排布着许多小孔,每个孔中盛一小撮泥, 每撮泥上育一棵秧苗。其底部要能渗水, 但又不散开, 育苗成功后, 只需翻倒、轻抛, 秧苗便可连泥着水落入田中, 不必一株株插栽。”
林蕴提的其实是现代的多孔塑料秧盘,但大周可没有塑料, 她若是想快速推广抛秧, 就得想出可以替代同时还廉价的秧盘材料。
林蕴提到的东西很新奇, 比起想怎么设计,詹明弈先好奇它带来的效果:“有了这个东西,栽苗有什么好处吗?”
林蕴解释道:“有了它栽培水稻秧苗, 可以带着土抛秧, 对稻田平整度要求低,秧苗成活率高,不伤根能增产,而且速度比插秧快很多, 起码是五倍以上……”
听林蕴洋洋洒洒地介绍着抛秧的好处,詹明弈就知道她对这个承载秧苗的浅盘是势在必行了。
詹明弈率先想到了陶盘:“做好模子,然后在盘面打孔,能达到林司丞想要的效果。”
“失败率会很高吧?”林蕴皱眉问道。
詹明弈点头,陶制还要规律打孔,出窑时报废的概率很大。
林蕴听得直摇头:“那不行,若是抛秧推广开来,是要让家家户户都用上,这个陶制的不行,难以量产,而且成本太高了,百姓们用不起。”
既然要便宜的话,詹明弈将纸裱泥格的想法咽下去,纸只能用一次,而且对平民来说太贵,詹明弈思索一二,最终道:“那就用竹片编织,或者木板凿孔盘。”
“竹片编织成浅盘,然后在交叉处留孔。木板的话,用薄木片凿孔,这两种设想上都可行。”
乍一听好像都不错,林蕴决定等去了浙江后,请当地的工匠制出来试一试,再考虑成本和工时,就知道哪种好了。
聊了会儿农事,林蕴有来有往地关心起詹明弈的差事:“詹大人此行巡视水利是查漕道,还是查堤工?”
“都查。上头有谢次辅在,朝中如今重视漕运,也担心淮扬段再出纰漏。”
林蕴一怔,都飘在河上,离皇城都快千里之外了,还能听见谢钧的名字。
“从前我只知晓谢次辅掌管户部,他居然也能管到工部治水上嘛?”
詹明弈回道:“我们尚书在治水上时常征询谢次辅的意见,毕竟谢次辅虽不在工部,但却是本朝治水治得最好的能吏。”
对于谢钧是靠治水有功才升官升得快,早早入了阁的事迹,林蕴是有所耳闻的,但没想到好几年过去,谢钧已经在户部坐稳了第一把交椅,还能在治水一事上有这么大的影响。
提到谢钧,詹明弈言语间诸多推崇。
“如今工部采用的治水策略还是延用谢次辅那套,他废除了范首辅的每年扩宽河道、高筑河堤,而是用束水攻沙之策,配合上清淤,将河床降了下来。”
“次辅在特定河段设溢堤,关键时候打开排水,那时他年轻,朝中多有不信,是下了军令状才得了这苦差,谁曾想那几年河势安稳,也真没决堤。”
“虽次辅去了户部,但经过治水一事,工部许多人都服他,之前他派人来工部打招呼,说想找两人改良农具,本来工部排活儿都是要等的,但听到是谢次辅要,很快就做出来了。”
林蕴听得瞟了一眼詹明弈,再听他语气中的肯定与赞同,詹明弈想必就是服谢钧的一员了。
不过谢钧当领导,确实没什么可质疑的,林蕴附和道:“谢大人在户部也是一样的,令行禁止,想来有些人真是老天爷赏饭吃,做什么都出类拔萃。”
大概是夸奖中没藏住那丝酸意,詹明弈抬眼,不可思议道:“林司丞若是羡慕次辅的权势,这情有可原,毕竟我父亲、伯父、再加家中三位堂叔,个个都时常在家艳羡次辅年轻有为呢,但若是羡慕他的才华,林司丞就有些妄自菲薄了。”
“你如今在农事上的建树,朝中谁人不知,更是本朝破格的第一个前朝女官,百姓间也是口口相传,声名大振,这般有才能的你若是还羡慕次辅,那我们这些政绩不显的怕是抬不起头了。”
此话一出,林蕴当即笑了出来。
詹明弈是个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的,这种全无客套的实诚人夸奖才更让人开怀呀。
林蕴也真心实意道:“旁人我不知道,但詹大人你不用抬不起头,你在工事上既勤勉还一点就通,有所建树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听到林蕴的肯定,詹明弈摇摇头:“还未发生,便是做不得数。”
话虽谦逊,语气却比方才轻快几分。他眺望远处,舟行如箭,划破水色天光,詹明弈露出点笑意,又道:“不过借林司丞吉言了,若日后我真如林司丞说的有所建树,到时再来与你共饮一盏谢酒。”
林蕴也眯起眼睛微微一笑:“那我等詹大人的谢酒。”
江流浩荡,两人立于船头,风吹动袍角,也将青年人的满怀心绪与志气吹往远方。
***
工部的官员在淮安就下了船,他们要在淮安停留一段时间观察水势,之后再南下,林蕴则乘着船经过扬州、苏州、嘉兴,最终到了杭州。
林蕴抵达杭州府已是正午,日头正盛,官船靠岸时,府衙早已派人等候。
岸边停着两辆不甚张扬的马车,穿着绿袍官服的官员一见林蕴上岸,便迎上来行礼:“可是林司丞?同知大人吩咐,得知您奉命来杭,特差下官在此迎候。”
杭州府的同知是二把手,正五品,而眼前的绿袍官员自我介绍道是正九品的知事吴嘉会。
等意识到林蕴身后那一片人都是与她同行之人,吴嘉会忍不住瞪大了眼睛,这林司丞真是好大的排场。
是陛下亲封的六品,同品级之下,京官本就地位更高,再说还是侯府之女,想来是要跋扈一些的。
这样一想,吴嘉会便对林司丞更客气了,他道:“瞧下官这事办的,马车备少了,下官马上就去安排。”
林蕴阻拦道:“无事,我和两个随从上马车就好,其他的侍卫早做了安排,不劳烦吴知事了。”
林蕴带着时迩和如意,让钱大在前面驾车,另外一车装着行李,严律他们在一旁骑马,先在驿站放了行李,再带着时迩和严律去了府衙。
去衙门不好太兴师动众,选两个武力值最高的,外加一个驾车的钱大,比较安心。
等进了杭州府衙,入内先行寒暄,地方接待她的是刘同知,四十开外,应对周全,笑容得体:“林司丞远道而来,舟车劳顿,特地备了接风宴,还请移步。”
府衙还没待热乎,林蕴就被簇拥上了席面。
好在菜肴不奢,皆是本地应时鲜味。清蒸鲈鱼、糟青笋、油烹苋菜……还有一碗鲜虾豆腐羹,俱是杭人习惯的家常味。
没什么太夸张的,林蕴这才下了筷子。
刘同知见状眼神闪烁,看来这位林司丞不好骄奢,他冲吴知事略微颔首,吴知事便借口暂离,出去吩咐第二桌席面不用上了,今日就这么菜。
言语间,林蕴也只是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