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怀表文学 > 百合耽美 > 重生不涨智商

120-13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重生不涨智商》120-130(第6/14页)

馆屋内放了四五盏落地的灯笼,照得空间颇为敞亮。如意靠坐在下方的小茶几上,昏昏欲睡。

    一开始这驿馆里是只有白蜡烛和简易的纸糊灯笼, 但小姐夜里总是写写画画的, 光线暗伤眼睛,如意特地去街上挑了最好最亮的灯笼。

    这几盏灯笼是如今这屋里最贵的东西, 有两盏外壳是羊角做的,摇曳的烛光透过泛黄的灯壳,像融化的琥珀流淌出来。

    如意困得头一啄一啄的,脑子里却还在想, 等之后回皇城, 可千万要记得把这灯笼带回去, 很值钱的。

    上首, 林蕴正在将今日“一股三叉六枝”的桑树树型培育记录下来。林蕴来江浙快一个月, 将目光放在江浙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 和经济作物桑棉上。她每日从田里回来,都将对稻、桑、棉进行的改良一一留痕, 并且准备了两份。

    一份是要交给浙江布政使司去留档, 证明林蕴来了以后提了那些改良的方法。日后布政使司再根据上面的意思和实际的效果, 再决定要不要在整省范围内推广。

    另一份是要留给钱庄头,林蕴之所以对钱庄头寄予厚望,一直缠着他企图让他跟着自己干, 除了钱庄头的确有真本事, 更难得的是他识字!

    这样除了能看懂她留下来的手札,日后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能和她书信往来,真是可遇不可求。

    其实这东西应该准备三份, 最后一份是要回京交给陛下的,但那一份林蕴可以等上了船再慢慢写。

    林蕴此行时间有限,不能把大部分功夫都花在路上,她选择一直待在杭州府是因为这是浙江的行政中心,任何政策与改良若是从此处出发,最容易大范围铺开。

    改良之策贵精不贵多,林蕴停下笔,翻看这份改良记录,觉得三年内就动这几项差不多。百姓遵循旧例几十年,一口气动的地方太多,容易混乱,得循序渐进才是。

    等她离开后接手的人选好了,改良的大方向也都定下了,接下来林蕴在浙江就是一步步顺着目前的开头做下去看效果。

    开创性的事情已经完成,林蕴顿感压力小了许多,明日接着去皇庄盯着?

    但浙江百姓实在很会种田,皇庄的佃农又都是优中选优的种田好把式,林蕴不过指点一二,他们就做得极好,林蕴感觉自己再去时时盯着,有监工之嫌。

    再说了,今日说完“中干拳式养成法”,林蕴其实看出了钱庄头的失落与沮丧,她知道自己好像打击到他了。

    一个年纪轻轻,瞧着不事农桑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胜过了从小田里长大的他,心中定是不好受。

    但林蕴也没办法告诉他自己是吃了现代农业教育事业的红利,他们若是在同一个知识水平,林蕴可不敢和钱庄头比亩产。

    毕竟林蕴没有光着脚踩田里,就能判断土壤湿度是否合适的本事。

    没想到怎么安慰,林蕴觉得自己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两日可以少在钱庄头眼前晃,让他缓一缓。

    按照林蕴的经验,同门成功发了核心期刊,也就开始两天最是焦虑难熬,后面就平和了,老老实实去做自己的试验。

    不在皇庄的话,那她去哪儿呢?

    白日里钱庄头是不是提到过湖州的桑基鱼塘效果奇佳,周围不少府县都派人去学习?

    林蕴在来江浙的路上认真看过地图,杭州府和湖州府接壤,快马不过半日路程,林蕴没多犹豫,决定去看一看。

    之前谢钧赠她的公文字帖中有不少实例,到人家的地盘走一趟,最后项目总结书上,不能全是说自己有什么改良建议,也得谈谈自己从人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做好了明日的出行计划,林蕴起身走两步,松泛了一下筋骨,然后将屋中灯灭得只剩一盏,林蕴走到小茶几旁,轻拍如意的肩:“我要歇下了,如意你也快回屋睡吧。”

    如意努力睁大眼睛,点点头,她忍着困意检查一遍屋中一切妥当,茶壶里有水,屋内冰还够,就打着哈欠离开了。

    关门前她见小姐还睁着双大眼睛,神采奕奕的模样,如意面无表情地合上门,她昏沉地想,白日里都是时迩跟着,晚上她这才抢着守夜,但小姐到底为什么会这么能熬啊!

    ***

    第二日一早,让如意到皇庄去递一个她今明两日都不去的口信,林蕴就换上官服,直往湖州而去。

    除了时迩和钱大,林蕴还带上了几个谢钧派来的暗卫,等到了湖州,林蕴特地先在城中小摊上解决了午饭,吃了一碗鲜虾面。

    摊主现下的面,林蕴坐在小桌上等了片刻,一只青瓷碗便端了上来。

    “都是今晨刚捞出来的河虾,我放桶里养着的,保管新鲜,大人请用。”

    林蕴拿起筷子,碗中汤色清亮,一点清油浮在汤面,衬着橙红的虾身格外诱人。

    先夹了一只虾,入口清甜弹牙,又挑了一箸细面,软糯又清爽。

    大概林蕴是个看上去很明显的外地人,摊主时刻注意着她的神色,看到林蕴吃得眉梢都上扬了,他这才放下心来,充满自豪地竖起一个大拇指,道:“我们湖州的河鲜是这个!”

    林蕴咽下口中的面,学着他,也竖起拇指,笑赞道:“是,名不虚传。”

    吃完一碗外看平平无奇,实则鲜香无比的鲜虾面,林蕴到湖州府衙后凭借已经吃过午饭,成功躲掉了要和湖州同知再吃一顿的饭局。

    浙江境内消息互通有无,程同知已然从杭州府那里知道这位林司丞是个一心种地、不惹麻烦的性子,便也不强求,只问:“林司丞是今日就想去看看桑基鱼塘,还是明日去?”

    “我来得仓促,也没提前打招呼,不知今日直接去的话,是否太过打扰?”

    程同知直摇头:“当然不会,我让府上的知事带你去就好了,不麻烦的。”

    在田知事的带领下,林蕴又骑了半个时辰的马,到了菱湖村。

    林蕴下马时,踩在细碎湿润的地上,抬眼望去,日光下,一块块池塘鳞次栉比,像玻璃块拼凑到一起,波光粼粼又流光溢彩。

    林蕴在现代也见过桑基鱼塘的,不过她当时去的地方只有一小片是生态鱼塘,大部分已经改造成了景区,卖文创和周边特产。

    不像现代,农业虽然作为第一产业是基石,但各地都卯着劲儿发展第三产业创收,大周还处于简单朴素的阶段,桑基鱼塘铺的面积极广,塘水映天,间隔着桑树葱郁。

    菱湖村的村长李达源许是已经熟练了,田知事刚派人去叫,他就小跑着到了,互相介绍过,李达源听闻眼前的女官是从皇城里来的农官,稀奇地多瞅了一眼。

    随着林蕴的小麦亩产落到实处,林蕴的神农传人之名传播甚广,更别说这神农传人来了江浙,李达源对这位眼前这位神农弟子不无好奇。

    他熟练地介绍道:“林大人,我们湖州水网密布,总是淹水,我们便干脆挖了池塘养鱼,这桑基鱼塘就是将种桑、养蚕、养鱼结合。”

    池梗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

    “这样一来,我们减少了投入,很多时候,这桑蚕鱼能自给自足起来。”

    林蕴不是第一次知道这个由农民智慧构造的小生态系统,但在大周亲眼看到一方方水塘铺展,埂上桑树枝叶繁茂,还是不禁震撼。

    林蕴蹲下,手在水塘里轻轻划过,水波荡漾,因为经常清理塘泥,岸边又有桑树固土,这塘水清透不浑浊。

    “你们湖州百姓实在是聪明,受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
老怀表文学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老怀表文学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老怀表文学|完结小说阅读-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是恰到好处的美好